欧盟拟对华发动新制裁意欲何为 切断俄无人机供应?!欧盟再次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新一轮的经济限制即将启动。此次行动的理由是中国企业被指控借助“冷却设备”作为掩护,向俄罗斯输送无人机发动机。欧盟方面公开表示,他们已收集到详尽的贸易数据、卫星图像以及完整的供应链信息,以此作为指控依据。
包括十五个成员国在内的欧盟集体向中国施压,并警告将在八月实施包括资产冻结和旅行禁令在内的全面制裁。表面上,这一系列行动是为了切断俄罗斯无人机的供应来源,但实际目标却明显指向中国。根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调查结果,中国生产的L550E型号无人机发动机被伪装成工业制冷设备,通过空壳公司进行转运。这些发动机最终被送往俄罗斯军工企业金刚石—安泰的子公司,用于制造Garpiya-A1型攻击无人机。相关的合同记录、发票明细及海关文件均显示,此类发动机的输入显著提升了俄罗斯无人机产能。
在15个欧盟成员国经过协调达成一致后,对华实施制裁的动议形成了统一立场,这既传递出明确的施压意图,也显示出欧盟试图通过惩罚性手段施加影响的策略。实际上,这并非欧盟首次以所谓“援俄”为借口将矛头指向中国。早在2024年12月,当欧盟推出针对俄罗斯的第15轮限制措施时,就首次将中国的一些实体与个人纳入制裁范围,具体手段包括实施旅行禁令和冻结其资产。欧盟委员会公开表示,被列入名单的中国企业与个人被怀疑向俄方提供无人机相关零部件及微电子产品。
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此次制裁决定正式公布的前一个月,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曾公开表态,承认尚未掌握可以证明中国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支持的确凿证据。中国始终对无人机及相关技术出口实行全球范围内最为严格的管控机制。自2002年起,中国就已对无人机出口实施规范管理,而到2025年7月,更是进一步出台明确禁令,严格限制一切可用于军事目的的无人机对外出口。即使是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也不得不公开表示,美方目前并未掌握任何能够证实中国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的有效证据。
令人质疑的是,欧盟在频频指责中国的同时,其自身却持续从俄罗斯进口大量能源产品。相关统计显示,2024年欧盟自俄罗斯进口的原油规模较上年增长12%,包括德国与匈牙利在内的多个成员国仍借助所谓“灰色渠道”持续购买俄罗斯天然气。这种明显采取双重标准的做法,使国际社会不得不怀疑欧盟推动制裁背后的真实意图。
有分析认为,欧盟此次推出对华制裁背后存在多重战略考量。一方面,随着欧盟对俄制裁的实际效果逐渐减弱,欧盟试图通过向中国施压,转移外界注意力,并宣称中国协助俄罗斯规避西方制裁。另一方面,此举也被视为向美国示好的姿态,尤其是在特朗普可能再次执政的背景下,欧盟希望借对华强硬态度展示其与美国立场的一致性。不过,欧盟内部各成员国在此议题上仍存在显著分歧。包括德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在中国市场拥有重要商业利益,因而不愿为了政治表态而牺牲实质性经贸合作。民粹主义势力在部分成员国的崛起,更进一步加剧了欧盟对华政策的不确定性与内部协调难度,因此这些制裁措施最终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尚存疑问。
针对欧盟的无理制裁行为,中方已明确表示坚决反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强调,中方一贯反对任何缺乏国际法依据、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尤其反对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指控。中国始终恪守不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的原则,并一直积极劝和促谈,致力于以对话方式和平解决俄乌争端。中国驻欧盟使团已就欧盟发起的第18轮制裁提出严正抗议,指出欧盟正以所谓的“政治正确”为名,将中俄之间正常的边境贸易活动政治化、武器化。
在表达严正立场的同时,中国政府同步启动了多项具有实质意义的反制手段,通过具体措施回应外部压力。中国商务部创新性地推出了稀土出口许可审批的“绿色通道”机制,强调以合规性与透明度为核心前提,实现对关键资源的精细化调控与定向分配。诸如宝马、大众等企业迅速通过审核获得出口许可,而特斯拉亦主动提交申请;然而,涉及军工领域的相关企业则被完全排除在供应范围之外,无法获取任何配额。这种建立在明确规则基础上的针对性回应,与欧盟方面较为宽泛且缺乏精准度的制裁手段形成了强烈反差。
至2025年7月,中国商务部正式公布对原产于欧盟的白兰地征收反倾销税,税率区间设定为27.7%至34.9%,执行期持续五年。欧洲白兰地长期以来在中国市场占据四成以上份额,该税政一经实施,迅速引发市场震荡,法国三大酒业巨头单日市值大幅缩水近7%。中国目前所掌握的反制工具正在重新定义国际博弈的基本规则,展现出其在全球资源战略中的主动地位。中国拥有全球67.5%的稀土分离技术专利,并且在工业废料中提炼稀土的工艺水平已达到99.99%的高纯度。
正当欧盟在《关键原材料法案》中设定的2030年本土加工目标推进艰难之际,中国已在量子比特材料等前沿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为引领下一代科技革命做好充分准备。欧盟的制裁举措并未仅限中国,其调查范围还扩展至印度等其他国家和地区,显示出其行动的广泛性。有分析报告指出,印度企业被怀疑通过第三方渠道将物资转运至俄罗斯,从而成为欧盟扩大制裁对象的理由。此类不断延伸制裁范围的做法,很可能对全球供应链与贸易关系产生更深远的连锁影响。
许多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反对在国际事务中“选边站队”,印度尼西亚、南非等国均公开表示拒绝参与对俄罗斯的次级制裁,亦不打算效仿欧盟对中国与俄罗斯采取限制措施。若此类制裁无法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与参与,则其影响将仅限于区域层面,难以形成具有全球效力的经济约束。中方在其官方回应中持续强调几个基本原则:倡导和平谈判,坚持通过对话方式解决乌克兰危机。同时,中国坚决反对缺乏国际共识与事实依据的单边制裁行为,明确指出欧盟相关做法属于单边主义范畴。此外,中国政府重申保护本国企业的合法经贸权益,并将依法采取反制行动以维护其正当利益。中国企业与俄罗斯之间的商业往来属于正常的国际贸易范畴,不应受到任何外部势力的无理干涉。中俄两国之间的普通商品贸易具有合法性与自主性,其他国家无权对此进行干预或施加压力。
在当前全球政治与经济秩序深刻调整的背景下,欧盟所推动的制裁措施反而凸显其在国际权力结构中的现实困境。欧盟试图通过施加外部压力以重新掌握全球产业链的主导权,却在与中国灵活而有力的战略应对中频频陷入被动。无论是在白兰地酒类市场、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是高科技产品领域,任何行为体都难以仅凭行政手段割裂全球市场的内在联系。
114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